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
和龚晓南院士一起种下“科学树”,“杭州院士路护路队”和偶像一起出发

大手牵小手,放飞科学梦!
为了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学生求知钻研的学习热情,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教育氛围,树立新一代青少年以科学家为偶像的正面价值观,以杭州院士路为院士文化传播基地,今天上午, 2021“杭州院士路护路队”启动仪式暨第一场“院士进校园”活动,在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江大学附属小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杭州市文明办、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办,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杭州植物园、都市快报、杭州电视台青少·体育频道承办,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江大学附属小学协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学专家龚晓南院士出席了上午的护路队成立仪式,并和杭州市文明办副主任罗来庚、杭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杨 焕一起,为首批入选“杭州院士路护路队”的浙江大学附属小学、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钱塘新区文清小学、笕桥花园小学、滨江实验小学和萧山区金山小学这6所学校的“护路队”授旗。

授旗仪式上,龚晓南院士寄语孩子们说:“希望你们从小做一个勤奋的人,世界是很公平的,越勤奋,路越顺。希望你们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善良的心,就无法对社会有贡献,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希望你们做一个不断求知的人,凡事保持一颗好奇心。最后要锻炼好身体!”

仪式上,龚晓南院士还被聘任为求是“少年创新科学院”的名誉顾问。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江萍说:“这条院士路不是一条简单的小路,这是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成长之路,更是广大青少年学子们学习的榜样之路。护路队队员们要将爱科学、爱探究的种子深深种入心田,让科学精神代代传承。”

龚晓南院士1944年10月出生于金华,1967年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现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是浙江省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岩土工程博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院士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创建了广义复合地基理论,促进形成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龚晓南院士就深感国家建设急需发展高效、经济、快速的地基处理新技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他带领团队埋头攻关数十年,从创建理论到研发技术,再到一个个工程应用,给出了极富创造性的答案——复合地基。如今,复合地基理论与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遍布全国的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港口和机场,这一创新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位被誉为“大半辈子都在跟泥巴打交道”的院士,多年来在岩土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建造”夯实稳固的基础。

早在青年时期,还在清华大学求学的龚晓南,一次游览参观詹天佑纪念馆时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为祖国服务”的种子。“那时候,我对詹天佑非常崇拜,也暗暗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龚晓南院士回忆道,“青少年时期的精神榜样非常重要。”


去年10月,杭州植物园内多了一条星光熠熠的“院士路”。潘云鹤、都有为、李兰娟、龚晓南等21位杭州院士代表出席了杭州院士路的落成典礼。这是一条以科学家代表,中国两院院士为主题的道路,是杭州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基地。

今年2月,我们面向全市各中小学青少年发出“院士路护路队”征集令,得到了全市中小学生的积极响应。经过精心挑选,首批6支护路队出炉,这6支护路队将接力举行院士路护路行动。后期,我们还将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走进这些学校,与青少年们零距离交流分享,增强青少年求知钻研、刻苦努力的学习热情。

杭州院士路坐落在杭州植物园内的无患子大道。市民朋友以后去植物园游玩,又多了一个打卡点,带上孩子去沾沾科学家的星光,学习科学家精神,寓教于乐,以科学家为精神偶像,为孩子们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上午院士路护路队成立仪式后,第一支护路队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的学生们就前往植物园开展了第一次护路活动,龚晓南院士还和孩子们一起种下了第一棵象征着科学精神代代传承的海棠树。


浙大附小6年级学生吴攸旸说:“我们会有组织有纪律地完成护路工作,同时要向院士爷爷学习刻苦钻研的这种科学家精神。”


  • 回顶部

  • 分享

  • 点赞

    0